來源:荒原投資凌鵬的策略隨筆

  最近幾家機構過來盡調,都會問到同一個問題:為什么不買估值更低的H股?其實對于這個問題,我們在之前的文章《為什么只買A股?》就有所涉及,本文再做進一步解釋:

  首先,A股和H股根本不是同一東西。很多人說:A-H股是同一家公司,所以H股顯然更有優(yōu)勢。此話一半對、一半錯,A-H股背后確實是同一家公司,但作為股票,它們完全是兩個東西。

  經(jīng)濟學中有個概念叫可貿易品和非可貿易品:所謂可貿易品是指可以通過套利消除價差的商品,比如蘋果、可樂等;而非可貿易品是不能套利的東西,比如房子、理發(fā)等。此類商品即便內容完全一樣,由于某種因素無法套利、價差會長期存在。當年我在澳門教書,澳門關閘和珠海拱北口岸僅一墻之隔,但兩地的理發(fā)價格差好幾倍、可樂價格卻大體趨同。

  落實到股票,要看有沒有一種機制能實現(xiàn)套利。比如說匯豐控股,在英國、美國和中國香港同時上市,但三地價格扣除匯率后幾乎一樣。因為其三者可以自由轉換,也就T+2的事,所以這種公司沒有美股、港股、倫股之分。但A-H股是無法套利的,我們通過滬港通購買的H股無法拿到A股賣掉,中國很多上市公司至今仍有A股、B股、H股之分,計算其總市值需要區(qū)別對待。事實上,在2005年之前,我們還有更多類別。

  所以,A-H股作為股票是非可貿易品,與匯豐控股是不一樣的。對于這種非可貿易品,只有兩類人可以在其“更低估值”中受益。其一是想私有化工商銀行的人,如果要徹底掌控這家公司,那顯然花更少的錢購買更多的股份更好;其二就是類似保險這類機構,它們大量購買甚至舉牌H股,放入其不受價格波動的FVOCI賬戶,這樣就可以享受其更低估值帶來的更高股息,并且不用交紅利稅(個人或者私募產品購買H股,需要繳納紅利稅)。但對于我們這種私募,不可能是前者,更高的股息交完稅后和A股也差不多,所以購買H股并沒有多大實惠。

  那為什么同樣的公司在港股會更便宜呢?原因很復雜,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。所以,投資股票不是簡單地了解上市公司即可,還要理解當?shù)氐纳鷳B(tài)。比如港股每天也就小幾千億港幣的成交量,而高峰期每日南下的資金都有幾百億人民幣,可為什么這么多年了南下資金還是無法主導這個市場的控制權?再比如說比亞迪和小米可以一夜之間就發(fā)出幾百億,根本不需要過股東會·· · ·凡此種種,都是我們投資需要考慮的。

  其二,H股的底線更低。我們的方法叫“掘金第三象限”,在不好的時候利用好的價格買入好的東西。本質上是逆向投資,有時候買了股票后需要等一段時間、甚至要承受一點回撤。這個時候,回撤的幅度就很重要,如果過大或者不可測,那對我們這種還需要做回撤管理的私募,是沒法承受的。

  對于A股,我們深耕了20年,對極值多少有點概念,但港股的尺度卻實在太大了。比如中信銀行,H股估值最低可以跌破0.3倍PB,雖然后續(xù)股價漲了近兩倍,但你得先扛住之前的下跌呀。跌到0.4倍,我認為已經(jīng)夠極致了,可從0.4到0.3又跌了近30%。

  所以,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樣一種方法,就必須得在自己的主場。而對于那些想投港股的FOF或者家辦,我建議他們去找當?shù)氐摹暗仡^蛇”,沒必要通過我們去轉戰(zhàn)、我們毫無優(yōu)勢。

  其三,A股上漲時,A-H股價差反而拉大。雖然我們是逆向投資者、《習慣“不好”》的時候,但本質上還是通過股價上漲、價值兌現(xiàn)來最終賺錢。

為什么不買更便宜的H股?  第1張

  上圖是2006年至今滬深300指數(shù)和A-H股價差指數(shù)的走勢,兩者大體同步。也就是說當A股上漲時,A-H股價差反而是拉大的、即便之前H股更便宜。以上是整體數(shù)據(jù),2021年的煤炭、2023年的電信、2024年的銀行也驗證此點。所以,A股的風一旦來了,永遠不用懷疑其瘋狂程度。

  綜上所述,A-H股無法通過套利縮小價差、H股底線更極致不能做逆向投資、一旦上漲A股可能更瘋狂,基于這幾點我們還是愿意買“更貴”的A股。其實,究其根本就一句話:我們要恪守自己的能力圈,A股是我們唯一有優(yōu)勢的地方。外面或許更好,但這個地方能讓我們安穩(wěn)吃好,這就足夠了!

  很多管理人欣賞我們的鈍拙、執(zhí)著和堅持,但又希望我們能“聰明靈活”點。其實,人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,你既然欣賞一個人的善良、勤勉、恪守規(guī)則,那也必須容忍其在夜深人靜、空無一人的情況下還要在人行道等紅燈的“迂腐”。